七月的蜀地,暑气蒸腾却挡不住文化的厚重底蕴。2025 年 7 月 23 日至 25 日,北京科技大学 SPQ 川流传韵科普实践团跨越千里,从首都北京奔赴天府之国,深入成都市的博物馆与非遗基地,聚焦金银器与银花丝非遗展开调研。此次调研不仅旨在梳理金银器考古文化与银花丝技艺的发展脉络,更致力于运用专业知识与科普热情,为这些承载着巴蜀大地悠久历史与璀璨技艺的文化遗产搭建通向大众的桥梁,为后续科普相关文化积累素材,让尘封的历史与璀璨的技艺走进更多公众视野,让古老的金银之韵在新时代焕发出别样光彩。
7 月 23 日,团队抵达金沙博物馆。展厅内,讲解员细细介绍着太阳神鸟金箔、金面具等古蜀金器群,这些距今约 3000 年的瑰宝,静静诉说着古蜀大地的神秘过往。展柜中的金器工艺精湛,尤其太阳神鸟金箔火焰般的图案极具艺术表现力。“这些是古蜀文明无字的史诗,承载着先民的精神信仰与社会制度,传承不易。” 讲解员指着金冠带说道。
实践团成员参观金沙遗址博物馆 周佳龙供图
我们有幸与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何莉丽老师及唐琦媛老师进行交流。两位老师深耕金沙文化研究多年,且主要负责文化科普工作。何老师笑着说:“我们一心扑在文化科普上,就是想让更多人,特别是孩子们,能走进古蜀文明。像‘小小讲解员’这些活动,看着孩子们从陌生到熟悉,再到能流利地给别人介绍,那种文化传递的快乐特别让人满足。在博物馆待了这么多年,每天和这些文物打交道,早就对这里爱得深沉,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它们,就是最幸福的事。” 唐老师也补充道:“对博物馆的热爱,让我们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文物的发掘和保护很难,但科普传播同样不轻松,可每当看到有人因为我们的工作而对这些文化产生兴趣,就觉得很有意义。我们就是想通过各种科普方式,让大众知道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文化传承更有活力,这也是我们对博物馆这份热爱的最好表达。”
团队成员深受启发,计划运用专业知识,将这些珍贵金器背后的历史故事、工艺细节梳理成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设计成适合不同群体的讲解词和图文资料,让更多人能读懂古蜀金器的文化内涵。“何老师和唐老师的讲解与活动,让我们感受到古蜀文明的底蕴和科普的力量,” 团队成员龙同学感慨,“我们愿用生动的科普形式为这些文化瑰宝搭建传播桥梁,让千年古蜀金银器在当代被更多人知晓和喜爱。”
实践团成员于金沙遗址博物馆合影 龙柔汐供图
下一站,团队前往成都非遗博览园的四川非遗博物馆,这里是展示银花丝等众多非遗技艺的重要场所。展厅内,银花丝展品整齐陈列,各式精美的银丝器物在灯光下闪耀着独特的光泽。讲解员面带微笑,热情地带领团队成员参观,逐一介绍着展柜中银花丝作品的历史背景与工艺特点,从简单的饰品到复杂的摆件,每一件都彰显着这项技艺的精湛。团队成员们认真聆听,不时驻足观察,眼中满是对这门古老技艺的好奇与赞叹。图为讲解员为团队介绍银花丝经典作品。
“银花丝是四川极具特色的传统金属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 讲解员指着一件精致的银花丝文物说道,“从前,这门技艺在民间颇为盛行,随着时代变迁,知道和了解它的人慢慢少了,如何让更多人认识并喜爱这门技艺,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参观过程中,讲解员还详细讲述了银花丝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传承困境,以及博物馆为保护和推广这门技艺所做的努力,如举办专题展览、开展体验活动等,让在场的团队成员都深有感触。
银花丝展品 龙柔汐供图
为更好地了解银花丝非遗文化,团队对讲解员进行了采访。讲解员表示:“博物馆一直致力于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播,对于银花丝,我们不仅通过展览展示它的美,还会收集整理相关的历史资料、工艺记录,建立完善的档案。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让这门技艺能被更多人了解,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到传承中来。” 当被问及对银花丝未来的期待时,讲解员眼中充满期待:“每一项非遗都是文化的瑰宝,我们盼着银花丝能在新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绽放出更持久的光彩。”
随后,团队前往位于眉山市江口沉银博物馆金银展区,这里是此次调研的又一重要地点。展区内陈列着大量明末清初的金银文物,均来自江口沉银遗址的考古发掘。
展区内,金册、银锭、金冠等文物琳琅满目,保存相对完好,生动展现了当时的金银制作工艺和社会风貌。这些文物制作工艺多样,一些银锭上还保留着清晰的铭文,记载着当时的年号、地点、工匠等信息,为研究明末清初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尤为重要的是,部分出土的金册、印信等文物,与史料中关于张献忠政权的记载相互印证,为还原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提供了有力的实物支撑。
虎钮“永昌大元帅”金印 龙柔汐供图
我们有幸采访了参与江口沉银考古的工作人员 —— 负责考古发掘的卢老师和负责文物修复的罗老师。卢老师回忆道:“当时发掘条件很艰苦,水下环境复杂,每一件文物的出土都凝聚着团队的心血。这些金银器不仅工艺精美,更承载着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的记忆。比如那些带有铭文的银锭和官方金册,就像历史的记事本,不仅让我们能更清晰地还原当时的商贸往来和社会状况,更对张献忠政权的相关史料起到了重要的印证作用。” 罗老师则从文物修复的角度补充:“这些文物出水时大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腐蚀和损坏,修复过程就像与历史对话。在修复一件刻有‘大西’年号的金册时,我们能清晰感受到它所承载的政权印记。” 通过与两位老师的交流,团队对江口沉银遗址的考古发掘过程和文物背后的历史价值有了更直观、深刻的认识,也对这些金银器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些充满传奇色彩的金银文物,将成为向公众讲述明末清初历史故事的绝佳素材,尤其能激发社区居民和文化场馆读者的兴趣。
此次调研,既触摸到了考古发现中金银器的历史温度,也感受到了银花丝非遗技艺的传承力量。下一步,团队将结合蔡山社区、彭山文化馆及图书馆、眉山市福利院等不同场所的受众特点,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分层分类的科普内容:为社区设计通俗易懂的历史文化讲座,为文化场馆策划技艺展示与深度解读活动,为福利院小朋友准备趣味手工与故事绘本。通过多元形式,让更多人了解考古的意义、感受非遗的魅力,让古老的金银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的光彩。
通讯员 褚语涵 龙柔汐
集美大学“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实践队”:参观晋江纪念馆 深悟晋江
2025年7月8日上午,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用英语讲中国故事...(579 )人阅读时间:2025-08-13“红星破晓,薪火相传”——党史学习教育团队调研宣讲活动顺利开
从革命纪念馆到百姓家门口,用脚步丈量历史,用故事点亮信仰红色...(882 )人阅读时间:2025-08-13北京科技大学实践团调研之旅——探寻金银之韵:聚焦非遗与博物馆
七月的蜀地,暑气蒸腾却挡不住文化的厚重底蕴。2025 年 7...(951 )人阅读时间:2025-08-11厦医大学生暑期三下乡|走进梧林 探寻侨乡文化汲取成长力量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202...(824 )人阅读时间:2025-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