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陈烨、阳诗雨)“老师,你们的家乡有会唱歌的小溪吗?就像我们草原上会奔跑的河流一样。”恰尔隆镇昆仑佳苑小学阿尔孜古丽仰着稚嫩的脸庞询问到。
7月28日,江西理工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赣疆情・铸梦行”民族团队实践队,带着跨越五千三百公里的牵挂与满心热忱的课程物资,踏入边疆课堂,以教育温度织就赣疆情谊纽带,让知识种子在民族团结的沃土上悄然生根。
图为实践队和孩子们的合影 胡清华摄
普通话堂连心意,沟通之桥筑情长
在普通话教学环节,实践队员围绕“普通话,连接世界的语言”一主题,设计了“词语接龙”“拼音闯关”“故事接龙”等系列生动有趣的互动游戏。
队员们提前制作了电子演示文档和常用词汇手册,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向孩子们阐释普通话在外出求学、信息获取、文化交流等现代社会场景中的重要意义。从日常问候的简单对话到经典童谣的集体传唱,从《静夜思》等古诗的朗诵练习到主题情景对话演练,队员们始终以亲切的语调耐心纠正发音,用鼓励的眼神引导每一位孩子大胆开口,课堂上不时响起阵阵掌声与欢笑声。
当孩子们用略显生涩却格外认真的普通话说出“江西和新疆是一家人”时,实践队员王舒窈眼眶微微湿润:“看到孩子们从一开始的羞涩不敢开口,到后来主动举手参与互动,看到他们眼神里的光,这让我觉得所有的准备都是值得的!”
图为实践队员王舒窈上课场景 胡清华摄
图为实践队员王舒窈上课场景 胡清华摄
古今建筑鉴科技,文化脉络贯时光
古今建筑认知课程中,实践队队员系统呈现从商周青铜器上的建筑纹样到明清故宫的恢弘殿宇,从江南水乡的白墙黛瓦到西北边疆的城堡烽燧的中华建筑千年演变历程。
课程中,队员们结合榫卯结构的实物演示讲解建筑结构发展,通过对比土坯房与现代混凝土建筑阐释材料革新突破,以传统四合院与现代公寓楼的功能差异分析功能创新实践。孩子们盯着模型旁认真观察,不时举手提问,在认知建筑变迁的过程中深刻感受科技发展对文明进步的强大推动作用。
“当孩子们指着模型问‘这个木头为什么不用钉子就能拼起来’时,我知道他们已经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好奇,而这份好奇正是连接两地文化的情感纽带。”授课队员谢文杰说到。
图为实践队员谢文杰上课场景 胡清华摄
图为实践队员谢文杰上课场景 胡清华摄
赣疆速写描画卷,水墨丹青绘情长
赣疆速写课堂上,队员们带领孩子们一同走进艺术世界。分发画板、画笔与颜料,手把手指导孩子们进行线条勾勒技巧练习,示范如何通过色彩晕染表现光影变化,引导他们将家乡的雪山草原、河流胡杨等眼中所见的风景转化为笔端的创作作品。
在“两地共绘”环节中,实践队员与新疆学生两两结对,共同完成一幅幅融合两地风情的绘画作品。江南的灵秀韵味与西域的壮阔风情在画卷中自然交融,成为赣疆两地深厚情谊的生动艺术写照。
“老师,你看我画的胡杨旁边长出了竹子!”再图呢古丽举着画作欢呼。实践队队员胡思雨笑着回应:“画得真好,就像江西和新疆紧紧靠在一起一样。”
图为绘画小课堂场景 管辅建摄
图为绘画小课堂场景 管辅建摄
图为绘画小课堂场景 管辅建摄
书信传情牵千里,心手相携共远航
课程结束后,实践队员向孩子们赠送了历届实践队员们手写的信件。信中既有队员们分享的大学生活趣事,也有对孩子们的成长寄语与美好祝福,字里行间饱含着跨越千里的真诚关怀。
孩子们捧着字迹工整的信件认真阅读,不少孩子还当场拿出纸笔写下回信,用稚嫩的文字表达感谢。“老师,我把家里的葡萄画在信里了,甜甜的,就像你们带来的知识一样。”一位小朋友把画着葡萄干的信纸递给队员。一封封书信如同纽带,为赣疆两地青少年搭建起心灵沟通的坚实桥梁。
图为实践队员向孩子们赠送信件 胡清华摄
图为孩子们阅读信件图片 胡清华摄
“来之前我们每个人都写了好几遍信,想把最真诚的祝福带给孩子们。”实践队队员胡清华说,“这些信件会成为我们友谊的见证,让赣疆情谊在时光里慢慢沉淀。”
图为实践队与孩子们成果合影 胡清华摄
图为实践队与孩子们合照场景 胡清华摄
“三下乡”赋能非遗:艺术扎根乡土 薪火传递文化之美 ——“三
为深入贯彻"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1520 )人阅读时间:2025-09-05从一碗面和一条街探寻苏州人文经济魅力
炎炎夏日,苏州城市学院姑苏人文经济“三棱镜”,解码赛味韵实践...(953 )人阅读时间:2025-09-05创新“推普+文化传承”实践模式,山大学子助力边疆民族地区发展
导语:山东大学“华音同泽”宣讲团奔赴云南省临沧市,深入沧源佤...(1564 )人阅读时间:2025-09-04智谱清源团队赴威海天帆科技调研:5G赋能无人船破解环保监测难
7月20日,智谱清源实践调研团走进威海天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724 )人阅读时间:2025-09-04